
北魏孝武帝统治的时代,曾上演过一幕极具戏剧张力的政治风云。彼时,孝武帝为了与权倾朝野的老丈人高欢抗衡,亟需拉拢司空高乾作为盟友。于是,在一次觥筹交错的宴会上,孝武帝借着几分醉意,故意将高乾留下,提出要与他歃血为盟、结为异姓兄弟。高乾见状,连忙跪地,慷慨陈词配资选股,誓表忠诚,孝武帝自此便深信高乾已是他麾下之臣。
然而,世事难料,高乾很快便背地里向高欢通风报信,甚至鼓动高欢废黜孝武帝,自立为帝。幸而高欢审时度势,认为时机尚未成熟,及时制止了高乾的冲动之举。此后,高欢为了“礼尚往来”,向朝廷奏请任命高乾为侍中,但此事却迟迟未能得到批复。高乾见状,心中暗生危机之感,便私下恳求高欢让他外放为地方官,以远离朝堂的纷争漩涡。
正当高乾即将踏上赴任之路时,孝武帝却意外得知了他与高欢的密谈内容。于是,孝武帝故意向高欢透露风声:“高乾曾与我立下盟誓,如今却这般反复无常。”高欢闻听此言,对高乾顿生厌恶之情。为了自证清白,高欢将高乾平日里评论时事的文书悉数封存,上呈给了孝武帝。孝武帝览毕,勃然大怒,当即将高乾囚禁于门下省,并在高欢派来的使者面前,对高乾进行了严厉的斥责,最终逼迫他自尽身亡。高乾临终前,愤然慨叹:“陛下心怀异志,却反诬我反复无常,将罪名强加于我,我又岂能苟活于世?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,功高震主,自古便是如此。死便死了,我无愧于孝庄皇帝!”言罢,这位年仅三十七岁的权臣,便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展开剩余38%高乾离世后,不少人为他临终时的镇定自若而深感惋惜。然而,细细剖析,他的死实则是咎由自取。高乾实乃典型的“墙头草”,表面上对孝武帝唯唯诺诺,暗地里却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,面对双方实力的悬殊对比,他始终犹豫不决、摇摆不定。倘若他认定高欢才是值得追随的明主,便应当坦诚相告、全力以赴,而非仅劝高欢进攻,却掩饰与孝武帝的关系。他自以为聪明过人,妄图玩转“明哲保身”的权谋之术,却浑然不知在政治的舞台上,从来无人会喜欢这种“两面三刀”之徒。当孝武帝将他与自己盟约之事泄露给高欢时,高欢立刻便与他划清了界限,双方联手将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渊。
高乾原以为可以置身事外、远离是非,但北魏末年的政治风波却绝不允许任何旁观者能够全身而退。他的犹豫与摇摆,正是这场悲剧的起点。尽管高乾临终时坦然面对死亡,展现出几分英雄气概,但他的遗言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,功高身危”却并不尽然。因为他既非被无端加罪,也非真正功高震主配资选股,不过是依附于高欢的权臣罢了。他的死,完全是自食其果。倘若将这段临终豪言放在岳飞身上,那才更能彰显出英雄应有的气概与风范。
发布于:山东省51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